“旋随轮转, 众机皆动,上下相应, 缓急相宜,遂使绩条成紧,缠于轫上昼夜纺绩百斤。”苏轼大人感叹一句, “微臣现在只担心, 水磨用水量大, 和运河争水。”
王安石大人咽下嘴里的涮豆腐, 笑着说道:“确实有这个可能。水磨沿河而建, 不和运河争水,就和农人的灌溉争水。”
涮锅低下的碳火在燃烧, 热气升腾弥漫, 官家一边瞅着涮锅里的豆芽等着它熟好的那一瞬间, 一边接口。
“水磨可以说是天工下凡间。有了水力纺织机的技艺和风力循环杆的技艺,我们研制可以自动行走的马车之事,就有了基础。至于水磨用水一事,一方面改进水磨的用水量,一方面想办法用类似水的物事代替水。”
“说起这个代替的物事, ”王安石大人把涮好的羊肉放到酱料碗里, 兴奋的说道:“代替水晶生产琉璃的物事,好像有了眉目。类似火箭一样的火器研究也有了进展。因为火器的研究,广备处认为‘火’可以产生动力, 正在研究煤炭等物事的其他作用。”
“最近确实是好消息不断。广备处的几个年轻人, 尤其是那个沈括研究的黑油, 微臣觉得特别好。用黑油做的石蜡烛,比用白蜡做的好用很多,一根石蜡烛顶三根白蜡的亮度和用时,而且光亮稳定,不需要定时剪烛光。”
官家因为这些好消息和鲜美的涮豆芽乐呵的大眼睛迷成一条缝,“我也有和沈括相同的预感,黑油的用途会很广。我们不光要加大研究,还要加大勘测力度看看哪里还有黑油出产。如果不在我们大宋境内,就去买下来。”
苏轼大人差点被官家的话惊到,嘴里的一颗胡椒粒直接卡在嗓子眼;王安石大人笑了笑,很是认同的附和,“官家言之有理。就算我们暂时研究不出来,也要给后世子孙买下来。哪怕就拿它造石蜡烛照明,也是好的。”
“现在学院建的多,进学的娃娃多。虽然我们把笔墨纸砚的费用尽可能的降低了,可是对于穷苦人家的孩子们来说,每天晚上还是只能用豆油灯、煤油灯凑活。蜡烛的价格若是能再降低一些就好了。”
官家从善如流的点头,照明是个大问题。
苏轼大人想到那些连豆油灯、煤油灯也点不起的人家里,有心读书的孩子只能在沙地上练字,“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或者“随月读书”,生生的把眼睛读坏,忍不住在心里叹气一声,对于官家和王大人的决定认了下来。
“既然是买,那就把那片地一起买。移民、办学、屯田、、、,派驻军去守着。”
王大人哈哈笑,苏大人的脑袋瓜子就是灵光。
官家又点了一下脑袋,想起来另外一个事儿,把嘴里的涮羊肉咽下去后,放下筷子瞅着他心里最能理解他的两位爱卿,慢吞吞的说道:“忘了和你们说一件事。”
两位大人也放下筷子,目光警惕。
官家你忘了什么惊天大事
“一件小事。”官家好像感知到他们的“害怕”,安慰和保证的说道。
王安石和苏轼同时在心里哈哈哈。对于事情大小的定义,咱们好像有分歧官家。
“真的是小事。”官家表情认真,语气认真,“圣人和大公主她们都在写游记之类的小文章,专门给女子和小孩子看。我觉得这个主意挺好。”
“只是她们担心印刷大部头的厚书太贵一般人家负担不起,又想让很多人可以及时的跟进看到。我就提议她们,按照民间小报的方式,分开印刷。”
哈哈哈,听了官家的那句“真的是小事”,他们还真的以为是小事儿,果然他们还是太“天真”。
“范大人和包大人前些天还在说起要禁止民间小报的事儿。”王安石大人面无表情。
官家眼神儿求救。
“小报之所以要紧,是因为其内容大多不适合公开或者不属实,标新立异、危言耸听。”了解官家性格的苏轼大人表情严肃的解释,“任何发给老百姓看的东西,都必须经过核查。比如我们刚刚提到的水磨机构造的事儿,圣人和大公主的文章中就不能提及。”
官家点头,这个是自然。
君臣三个人就小报的“堵不如疏”问题,边用着美味的涮锅边各抒己见,都很开心。
初四这天辰时,昨晚上因为陪着亲友喝酒写诗的两位大人还在酣睡没起,被迫不及待的辽国使节萧将军等人带着年礼登门。初五这天的早朝,官家还没把他要说的事儿说出来,被范大人他们的“请求”吓到。
“朕还在进学,经筵讲学应该是进学结束”官家理直气壮的语气中带着小委屈,“朕现在就是在亲政。”
他都每天按时早起上朝了,朝臣们让他做的各项礼制他也都照着做了,偶尔被大臣们“拖堂”饿肚子,他也乖乖的忍了。居然要他和他亲爹一样把大宋的大小政事都包揽了,自己做完了还要再和大臣们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