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由于年纪差异巨大,师姐为了维持自己的形象在刚开始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很是装模作样了一阵子,但毕竟是年轻人,又加上奥莉维娅也并不是真小孩儿。于是奇怪的相处模式就这么应运而生了,也是奇葩。
“你要是去美国演出,记得去找我玩啊。”
“当然!”
“一言为定。”
一大一小愉快的击掌。
想想重生到现在都11年了,家里面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可以说,如今的卡特家也算是富裕阶层了吧。
哪有那么多的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真正的高人才有几个,都是站在父辈们的肩膀上的矮人。
后世总结:人的成功三分靠实力,一分贵人相助,剩下的六分就是运气。
就比如,后世脱口秀访谈类节目讨论的那样,成功靠的是能力、努力还是运气能有几个人坦率地承认运气占据成分多一些。
每次提及都大谈特谈自己怎么怎么努力,怎么怎么怎么的有天赋,就是不能爽快地承认自己就是比别人多了那么一丝运气。
想想,那么多的有天分有能力的人们,努力的人也不缺,为什么就是你能在一群人中脱颖而出,不是运气那是什么
奥莉维娅承认自己的运气好,因为她比别人多了那么一世的生命。
不浪费,也不虚度就不枉此生了!
所以,奥莉维娅就尽可能的折腾着这一次被上帝赠予的机会。
从喝奶开始就没有歇下折腾的步伐,睡前读物从安徒生童话到外国四大名著到中国四大名著,从幼儿早期的十万个为什么到简易版的天体物理著作,听着舒缓的胎教音乐到名家名作到现代流行乐,她不断折腾着自己的小神经,也不断地挑战着父母的大神经。
奥莉维娅的父母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中西结合式家庭,在上世纪80年代来说绝对的时代先锋。
父亲罗德卡特是微软公司亚洲区技术部门的经理,传说中的码农一族。
母亲韩亚菲是个文艺女青年,在1984年成立的香港演义学院任教,兼职从事写作、编剧方面的工作,偶尔也会写一些歌曲自娱自乐。
韩亚菲女士和罗德先生是在香港认识并结婚的,彼时,思维理念先进的她从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大陆来到灯红酒绿的资本主义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进修。
罗德?卡特刚大学毕业来港旅行并看望在香港花旗银行工作的二哥,一次参加朋友的聚会认识了美丽迷人的韩女士,据说韩亚菲美女当时正遭遇混混骚扰,这让身材高大的罗德有了英雄救美的机会。
罗德先生也一直在孩子们面前以英雄救美标榜自己的功绩。尽管身长168的韩女士在80年代中国人群中属于鹤立鸡群的那一波儿,但站在身高185的罗德面前确实显得娇小可人,她本人也没有反驳过那段初遇。
但是据奥莉维娅这么些年的观察,事实情形大概是:韩女士压根就没有给罗德先生出场的机会她自己就已经摆平了。
呃,根据韩女士这么些年的表现确实应该这样的。
从妈妈的好友吴阿姨的描述中,罗德的出场大概也就是他老美的身份让被罗女士修理了一下的坏人放弃纠缠。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英雄救美了吧。
卡特一家在香港生活了大概十几年,夫妻俩从认识到立家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这些生命中重要的时刻都是在香港完成的,一家人也同时经历和见证了香港的腾飞,对待这个东方之珠的感情非同一般。
如今是1995年末,处在回归之前的交接期,由于此时港内时局不稳,社会局势比较动荡,社交名流们有能力的都在想办法离开,当然也有一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坚持留了下来。
卡特一家也同样面临着去留问题。
奥莉维娅一家有两个去处可以选择:一是大家长罗德先生请调去内地工作,北京和上海都可以申请,上海要好一些,二伯一家也在那里,而且离外公家杭州距离也近。二是回总公司美国,毕竟罗德一家大本营在美国,老卡特也是盼望着小儿子一家能回去的。
其实不论哪个选择都没问题,奥莉维娅觉得如果去上海当然熟悉一些,前世土生土长在中国,挂掉前还没来得及出国溜达呢。
这一次人生要是能去美国浪一下也是不错的选择,甚至还有些跃跃欲试的心态,她也不知道如今的自己是怎么回事儿。
难道是上辈子太压抑自己了,这辈子准备放开自我奔放一回
只能说,放飞自我都是需要先天资本的。
打从知道自己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香港开始,自认出生于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奥莉维娅就没放弃赚钱的打算。
尽管如今的自己是黄心白皮,又是拿着号称世界第一大国的护照,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
处在遍地黄金走的年代,加之后世带来的先知先觉的消息,不抓住机会捞钱简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也不能浪费上天让自己多活一世的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