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琮知道他没有人脉,也不太会做官,就去考了翰林院的庶吉士,想去翰林院多读几年书。
贾兰不知是怎么打算的,在母舅的帮助下打点到了一个县令之职,很快带着母亲上任去了。
贾琮作了庶吉士,贾家就可以换一个稍大的宅子住了,贾家也可以用几个下人了。
还没等贾琮寻摸宅子,贾赦就拿手里的五千两银子买了个大宅子。还明言这个宅子并他手里的两个田庄子在他百年后都归贾琏所有,当然邢氏也要由贾琏养老。
贾琮也理解他的做法,让贾琏住在兄弟的宅子里,总有种寄人篱下之感。以贾琏现在的身家,自然不是买不起宅子,可是贾赦又想让两个儿子都在眼跟前住着。
何况贾琮做了官,贾琏现在置办家业,做点生意,也需要靠山。
于是一家人都搬进了大宅子去。
两房人虽然都和父母住在一起,其实家业是都已经分了的。因此也不用担心妯娌两个会产生什么矛盾。现在整个贾家都是平儿管着了,贾琮知道贾赦手里除了那两个田庄子,已经没有多少钱了,于是让陆氏每年交一笔家用到二嫂子平儿那里,事情也算办得清清爽爽的。
陆氏自然觉得以前自己当家作主的日子更好过,可是世情就是如此,父母在不分家。
如今还算是好了,虽然还是住在一起,家业却算是已经分了,也不担忧自家以后吃亏了。
贾琮早把贾赦还回来的那一万两交给了陆氏,让她看着置办家业。陆氏精明异常,除了置办田产,还添了几个铺子。
贾赦担心平儿年纪大了,生不出儿子,还想给贾琏买个妾,却让贾琏阻拦了,说是等两年若是还没有儿子,再考虑纳妾的事。贾琏与平儿本就有着情分,又感激她将巧姐照料的很好。虽然平儿只是丫头扶正,可是她若是能生出儿子,仍旧是嫡子。又何必再添上外人裹乱呢?流放多年,贾琏不算年轻了,连巧姐都要说亲事了,他也不再那么容易被美色所动了。
贾琮考了进士,来贺喜的人家不少,除了贾环贾芸这几家亲近的族人,贾迎春所嫁的张家,还有贾代善的老亲兵那几家人,当初热心帮忙的刘姥姥家,这些多年来和贾琮有来往的人家。
所谓贫贱之交不可忘,这些在贾家落入谷底后仍和贾家保持着交情的人家,当然是贾家的座上宾。
贾琮没有背景,贾迎春的夫家是武官勋贵,在文官这一块也帮不上什么忙。他媳妇娘家陆家还要靠他拉拔。贾兰这个堂侄也没有和他守望相助的意思。
因此三年后他们这一届庶吉士散馆的时候,贾琮也没有考虑进六部,或是谋个缺到外面当官。要是没人帮忙,贾琮光是候缺可能就要候好几年。
贾琮直接在散馆考试的时候,考进了翰林院,做了个翰林官。虽然没什么权势,也没有什么灰色收入,但对他来说能稳稳当当的做官就是个好选择。
贾琮现在有座师同年,翰林院里也结交了几个一心读书的志同道合的人。相交久了,别人也都知道他学问精深,一心读书,权势纷争也扯不到他头上。
贾琮很清楚自己的性格和优缺点,他并不擅长人情往来,也不通具体的民生民情。这一生都没进过六部,也没做过知县知州等具体管理民事牵扯民生的外任。
他做过翰林官,去过国子监教书,做过乡试考官,还做过几任学政,一生都在管学问的学官上打转。虽然没什么权势,也能被称一声大儒,很受学子尊敬。最后做到了三品国子监祭酒的职位,也是在这个职位上致仕的。
贾赦年过八十无疾而终,去世的时候重孙子都见到了,也是心满意足,平静而去。
贾琏精明强干,打理出一份不小的家业,也打发儿子跟着贾琮读书。虽然他儿子天分有限,考到举人终了,可他的孙子天分不错,考出了进士功名,他们这一房又有人做了官。
贾琮的儿孙在举业上也各有成就。
连迎春为张家生的幼子,因不能承继爵位,也被母亲打发来跟着二舅舅读书,最后也做了文官。
这时候京中的人提起贾家,想到的就不是荣耀赫赫的宁荣二公,而是科举清流之名了。
而回到了金陵的贾宝玉一房,贾宝玉自己不愿意科举做官。倒是他的儿子天分甚好,也考出了前途。贾宝玉在贾政离世后,就不耐俗事,出家为僧了。而薛宝钗连孙子都有了,儿子又有前途,也根本不在意此事。
倒是贾兰,仕途发展的不错,官升的也快。不知是不是太劳心的缘故,竟病死任上,留下孤儿寡母,也是艰难。这下,李纨又要像教导贾兰一样,再把孙子教导出来了。这时候李纨竟又主动和贾赦这边走动起来。纵然对李纨颇有微词,可贾兰的儿子仍旧姓贾,总不能还靠着李家,贾琮也就接手了他的学业。两家人这才又和睦相处起来。
因着贾琮多年做学官,贾家的子孙,亲友家的孩子都跟着受益。不仅能跟着贾琮读书,举业后考入国子监也容易些。一样米养百样人,不是每个人都和贾琮似的不擅长实务的,这样官慢慢做起来,贾家又慢慢有了些许权势。
不过贾家一直就只用几个粗使下人,做些厨房,洗衣,打扫,看门,喂马之类的活计,连采买和做衣裳鞋袜等活计都是女眷自己做的。
受家风影响,贾家是再也养不出纨绔子弟了。
《小章完结》